查看原文
其他

痼疾杂病无从下手?他的思路另辟蹊径!

岐伯有道 2020-09-18


 点击上方"岐伯有道"可关注我们



小编导读

杂病、痼疾,往往病因病机复杂,证候多变,治疗起来即感千头万绪,无从下手。中医名家任应秋先生面对杂病、痼疾的时候,提出从舒肝、平肝诊治的思路。对于有时困惑的我们,是不是有所启发呢?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~~



肝之性,喜升而恶降,喜散而恶敛。所以,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中云:“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;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;用辛补之,酸泻之。”肝气的升散与否,对其他脏腑是会有一定影响的。李东垣在解释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之“凡十一脏取决于胆”时说:“胆者少阳春升之气,春气升则万化安,故胆气春升,则余脏从之,胆气不升,则飧泄肠澼,不一而起矣。”

因“胆在肝之短叶间”,故肝属木,胆亦属木,并以胆为阳木,肝为阴木,所谓“胆气春升”,亦即“木气春升”,亦即“肝气春升”,故以“十一脏取决于胆”诠释为“十一脏取决于肝”亦无不可。也就是说,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,都必借肝胆的气化以鼓舞之,才能维持正常生理,气机调畅而不病。

据临床所见,凡病之气结、血凝、痰饮、胕肿、鼓胀、痉厥、癫狂、积聚、痞满、眩晕、呕吐、哕呃、咳嗽、哮喘、血痹、虚损等,都和肝气不舒畅是分不开的,有的是因为肝气虚而力不能舒,有的是因为肝气郁而力不得舒。积之既久,则气停血滞,水邪泛溢,火势内灼,种种病变都由之而生了。

不仅如此,还见到劳倦太过致伤中气的,忧思不节致伤神志的,以及内伤饮食、外感寒湿以致脾肺受困的,都与肝有密切的联系。所以,凡治暴病痼疾,往往都要考虑肝的问题,而兼用“和肝”的方法。所谓“和肝”,就是要伸其“郁”,开其“结”,或行气,或活血,或疏痰,兼升兼降,肝气既和,则三焦之气得理。

“和肝”的方法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是适用的,如果专讲“平肝”,不管何病,惯用“苦凉”“清降”之方药,这样与其说是“平肝”,毋宁说是“伐肝”了。殊不知肝气的特性是愈郁愈逆,若将其疏泄之气横逆于内,其属实者便将暴而上冲,其属虚者亦将折而下陷,其发病均可现横悍逼迫之势,殆不可收拾。只有顺其性而舒之,才自然地相化于无有。所以,李东垣在重视脾胃的同时,十分注意疏运肝木。他常用的药品为防风、羌活、川芎、白芷等辛散之品,他认为如陈皮、厚朴一类的药都不宜滥用,以防泄气,这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。朱丹溪原本是以善用苦寒药知名的,但他却很注重开郁之法,常用之药总不外香附、川芎、白芷、半夏之类,这也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

由此可知,前人所谓“平肝”之法,其主旨是用芳香鼓舞舒以平之,而不是概用白芍、枳壳一类的寒降之药。当然,对肝气盛者还是要泄的,只是不要一概用疏泄之法罢了

在临床上,能善于用调肝方法的人,治疗其他杂病亦易于措手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说:“疏气令调。”这话不仅对治肝病有指导意义,对治疗其他脏腑的病同样有指导意义。李东垣之讲“胃气”,刘河间之讲“玄府”,朱丹溪之讲“开郁”,叶天士之讲“通络”,都具有“舒肝”的学术思想在其中。

无锡的王泰林治肝病之经验颇多,在《西溪书屋夜话录》所辑存者,可供大家参考。


本文选自《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·任应秋》(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,任廷革主编),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⊙版权声明:文章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,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, 中医知识, 国学传统文化,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,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...


快去关注吧,还等什么呢?!

如何关注

长按二维码,选择“识别图中二维码”即可一键关注。

②复制“微信号ID”,在“添加朋友”中粘贴搜索关注。


王凤仪思想

wangfengyi88

▲长按二维码“识别”关注

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想, 家庭教育, 免费公益培训信息


岐伯有道

yidaoyiruchan

▲长按二维码“识别”关注

学习中医, 道学, 儒学, 易学,  佛学, 可以加jrbchk, 拉您到中医微信群


圣贤治要

daodeism

▲长按二维码“识别”关注

圣贤治世精要, 国学传统文化, 免费传统文化公益培训信息, 历史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